美剧天堂 美剧天堂

许鞍华「骂」过的大腕,又何止汤唯?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1-20    浏览次数:4

前段时间许鞍华在金马大师课上评价汤唯的言论火了一把,圈里人都在转。

媒体也看热闹不嫌事大,各种标题党都很吸引眼球。

图片

图片

但其实这次讲座不是面向大众的采访,而是面向青年导演的经验交流课程。

而许鞍华此次发言的主题是“如何选角,以及如何与演员沟通”。

在聊她和汤唯的合作之前,她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和叶德娴在《桃姐》中的合作。

《桃姐》是一部获得公认的成功作品,但许鞍华与叶德娴的合作却并非一帆风顺。

两人曾经冲突不断。叶德娴对剧本有诸多不认可,在角色设计上有很强的主见,有时会让许鞍华很头痛。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很好,她们靠《桃姐》双双拿奖拿到手软。

图片

与汤唯的合作恰巧相反。

许鞍华表示,自己很欣赏汤唯,在选角前就确定汤唯是不二人选。

前期做准备工作时,汤唯很用功,读萧红的作品,去参观萧红故居和墓地,试图用很多方法走进人物。她还主动与许鞍华沟通,想增进彼此的感情。

不过许鞍华对此的态度很有趣——

“这有用吗?我有点不知道怎么弄好。”

拍摄过程中,问题逐渐显现。

许鞍华发觉汤唯的表演不够准确,没有吃透人物内心。比如,在极饿的情况下进食却表现不出对食物的渴望;角色是饥寒交迫的,但汤唯的形态却过于优雅;对片中萧红评价鲁迅的台词理解不到位,等等。

图片

但当时许鞍华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一点,而是手一松,放过了这些细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双方都努力了,成片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次滑铁卢令许鞍华反省,“很多东西真的不是拼命就行”,自己应该跟演员多交流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演员表演不到位时应及时纠正,而不是一路将就,最后与初衷南辕北辙。

B站up主“切片计划”总结的好,这场失败的合作是“一个讲求点到即止的导演,遇上了一个需要推心置腹的演员”。

图片

但还是有人觉得导演在甩锅,为汤唯打抱不平。

说实话,但凡对许鞍华其人有点了解的观众看到这番话都只会觉得,嗯,这很许鞍华。

作为五揽金像三获金马的顶级华语导演,以及首位荣膺威尼斯终身成就奖的华人女性,不仅这些成绩无人能敌,论吐槽时的快人快语,也没人是她的对手。

你说她针对汤唯?

那你是没听过她吐槽别人的话。

你说她就爱甩锅给演员?

那你是没听过她吐槽自己的话。

她至情至性,就像这番话一样,有啥说啥,毫不讲究说话的艺术。

尽管《桃姐》如此成功,她也不避讳自己与演员的摩擦。她口中的叶德娴,主见大,脾气也大,但她不怕说,也一定要说,因为最后引出的是导演与这类资深演员磨合的方法,这是真正有助于年轻从业者的经验之谈。

当然,因为《桃姐》比较成功,事后说什么都可以被看做是“成功经验分享”。而在《黄金年代》票房口碑双双失利的情况下直言不讳汤唯的表演失误,则更容易被外人当做是“背刺”或是“甩锅”,但她也照说不误。

可爱的是她每次看似在吐槽别人,最后落点总要回到自己身上。

也就是这段发言后面反复提到的,“都怪我,我好后悔”。

图片

许鞍华自述跟演员缺乏沟通导致电影效果大打折扣的事也不是一两回了。缺乏调教演员的技巧,这几乎是她漫长的导演生涯中始终难以逾越的鸿沟。

要命的是,她事后总是懊恼不已,立下Flag,下次一定跟演员好好沟通。

上次看到她这么吐槽,还是1996年关于《客途秋恨》的采访。

当时她聊到演员的表演,直言“演员的演技就一般般”。要知道这部戏的女主角是张曼玉,女二号,也就是女主的妈妈是陆小芬,当时已经贵为金马影后,还是被许鞍华吐槽得“体无完肤”。

图片

原话如下:

陆小芬有几场主要戏演得很差。

比如她去火车站的表情,给她一个特写,hold住很久,但她都演得不好。另外有一段戏在日本,我怀疑她get 不到我的要求,但我又没去 convince她应该怎样演,她单是学日文都学到抽筋,或多或少影响到她的演技。

陆小芬似乎不大明白,有时她演表情 A,会令观众有 B的印象。譬如如果戏里她演得呆头呆脑的话,观众会很同情她,但她就是不明白,坚持要做到自己很好,以为这样观众才会喜欢她,她不肯在银幕上做坏人,又不喜欢造型。

我没怪她。我觉得这是演员的修养问题,演员要知道自己怎样演观众才有感觉,那感觉未必很direct,也就是说,她可以在这一刻很讨人厌,但剧情往下角色会发展到很讨人喜欢。

也得亏当年信息闭塞,放到今天,谁敢对一个金马影后直接上升到演员修养问题?

但是许鞍华又继续自责:

我觉得自己的问题比她大,因为我有责任去convince(说服)她,但没说出来,那又怎可要求她做得到呢?

我讲的很少,对陆小芬这类被动的演员,我应该多交代一些。很多时候我约好演员讲角色,但自己都不知道讲什么好!好烦,我不习惯讲

怎么样,是不是很耳熟?

现在她都75岁了,还在为40多岁时的烦恼发愁。

2001年拍《幽灵人间》时,“噩梦”又再次上演。

许鞍华对女主角舒淇“很失望”,觉得她“状态很差”,“整天睡不醒,样子很疲倦,很闷”。

她坦言考虑过跟舒淇好好聊一聊,或者找熟人提醒一下舒淇,但最终她还是一直将就下去,什么也没说——

“后来我考虑再三,没必要同她吵架,否则吵完架,以她的状态,有可能失踪不出现。”

舒淇那时正当红,许鞍华又猜测她“职业厌恶症”,又指责她“轧戏”,还暗示她会玩失踪,这些言论的指控性质一个比一个严重,放到今天,大概就是某知名导演爆料杨幂轧戏、耍大牌、不敬业之类的重磅炸弹,足以让微博吵上一个星期的那种。

图片

后来聊到杜琪峰的新片《神偷次世代》,许鞍华还不忘吐槽“我没看……舒淇好像没睡醒,不想看”。

不知道你们看到什么感受,反正我已经脑补出许鞍华满脸抓狂又无可奈何的样子了。

跟人打交道一直是她的弱项,偏偏导演是需要统筹一切的角色。

她的访谈里最常看到的口头禅就两个字,“好烦”,从30岁讲到70岁。

不会跟被动的演员讲戏,好烦。

涉猎新的电影类型,不懂调度,好烦。

剧本找人写了几稿都不对,好烦。

不想争票房,却必须要妥协,好烦。

不想计较得失,不想看重名利,但奈何电影圈就是个名利场,好烦。

她只好跟记者大吐苦水,“除非你撒手不干,去做和尚,做尼姑,不然做人就是这么烦。”

图片

吐槽完了,她又投身片场不管不顾地开始干活,像不像嘴上嚷嚷着要摆烂,实际上整天做PPT到半夜的你。

而且每年都立同样的flag,还是不断栽在同一个坑里。

她也很明白自己这点。聊起好朋友徐克,她说徐克很有创意,但是太着急做一件事情就会手生。“不过我觉得他好像我一样,大家都没法改掉自己的积习同缺点,改来改去,都没办法改得了。”

凡事自贬三分好像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香港影评人李焯桃写道,“她对自己已完成作品的批评十分严厉,却对作品产生时的要求不够严格。”

她对人也是同样的态度。

如果你觉得她聊别人的话太刺耳,那看了她的自我评价可能会更懂她一点。

这个女人骂得最狠的人是自己。

比如她聊起自己以前的副导演关锦鹏:

“我一向很喜欢关锦鹏,不过就怀疑他并不喜欢我,我估计他只喜欢男人,不喜欢女人。”(关关风评受害)

图片

她为什么怀疑关锦鹏不喜欢自己呢?

原来她觉得自己那时不是一个可爱的人。

“虽然没试过同他闹翻,但我给人的感觉是脾气大、自我中心、目空一切、精力充沛,好像坦克车,不会讨人喜欢。”(坦克车横冲直撞,碾平一切障碍,倒是很形象)

接着,她又谈到自己的女性身份让这些特质更加不讨喜。

“尤其我是一个女人,更加会吃不消。没人喜欢这样一个人,怎么可以忍受这样一个人。我现在不是好很多,只因为经历没有以前充沛,所以不是太恶。”

写到这里,我又想笑,又有很多感慨。

因为在很多同事、同行的描述中,她的孩子气、书生气,以及对电影的执着精神,都透露着一股堂吉诃德般的喜剧精神。萧芳芳曾说,看到许鞍华认真做事的样子就想笑。

为什么笑呢?大概因为这样一个不圆滑、不矫饰,奔着目标就一个劲往前冲,哪怕撞上电线杆、被担架绊倒(在片场是常有的事)也步履不停的“傻子”在电影圈里太少了,实在是可爱至极。

图片

图片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原来许鞍华也会因为自己不符合社会对女性柔顺的期待而有些困扰(虽然程度很轻)。

近几年女性主义风潮兴起,记者爱问她性别平等之类的问题,她总是不愿给自己贴上标签,也懒于对此发表太多意见。但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大概也能感受到,即便当年香港社会经济水平如此发达,影视行业如此开放,女人想要有一席之地,也难免要经历身份认同危机。

总而言之,看到这里,对许鞍华的个性和讲话风格多少也有点了解了。

在生活中,她爱笑、随和,甚至还对自己的个性有点不自信,总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但在专业领域里,她信念坚定,一定要讲真话,但又因为缺乏社交技巧,常常沟通受挫,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些口无遮拦的吐槽。

北上拍戏的这些年,她也在各路采访里聊过很多人,大多是权宜之语,不过偶尔也有令人替她捏一把汗的发言。

比如争议最大的《第一炉香》选角,她坦诚是自己选角失误,“早知道现在的网友能量那么大,可能当时应该换人”。

图片

此话一出,似乎既得罪了网友又“背刺”了马思纯,但实际上她只是想跟马思纯道歉,反省自己不应该让一个演员在演戏时承担巨大的舆论压力,那样既伤害演员也伤害电影。

又比如跟周迅合作《明月几时有》时,她夸周迅是最用功的演员,角色设计全都自己搞定,每次一条就过。

但也会感慨,“以前演员还会跟导演打成一片,现在讨论一个剧本一堆人在旁边,什么事要沟通都得通过经纪人”。

神奇的是,内地唯一让许鞍华赞不绝口,没有任何怨言的一线女演员,只有现在已经查无可见的前一线大花(姑且叫她zw吧)。

曾有记者问许鞍华心中演技最好的演员是谁,许鞍华不假思索地回答,zw。

zw跟许鞍华合作过两部戏,一部是《玉观音》,一部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拍《玉观音》时,zw正处于摆脱“小燕子”的转型期。电影拍得不太成功,观众不买账,但许鞍华却一反常态,事后力挺女主角,认为她绝不是大众眼中的喜剧明星,“可能是我错了,我不是辩解,但真是觉得她懂演戏。”

zw拍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也第一时间让许鞍华过目,许鞍华的观后感不是感动,而是“震惊”,直言比很多男导演拍得都好。

两人戏外的互动、隔空祝福等也颇多,以至于坊间有很多调侃,比如许是赵的唯粉,所以才不断“背刺”其他大花。

图片

虽是开玩笑,但也不难看出那些能彻底躲过许鞍华毒舌的演员,比如zw、周润发、鲍起静、萧芳芳,在为人处世上显然都更加圆融有技巧。

也许正因如此,他们给横冲直撞的许鞍华带来了许多缓冲,替她省去诸多麻烦。

对许鞍华来说,这简直就是“救命”了。

其实,许鞍华口中的汤唯总在下“笨功夫”,也不过是一个演员成长中必经的阶段而已。

天才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优秀演员都需要时间的雕琢方能成器。

1991年刘德华参演许鞍华的电影《极道追踪》,许对刘的评价极其不客气:

我不太喜欢刘德华,觉得他不convincing(没有说服力),觉得他有点不妥,但又讲不出不妥的地方。我又不可以赖他,就算我自己不信,也可以讲到他信。

21年后,刘德华参演《桃姐》,演技已肉眼可见有了质的飞跃,许鞍华也自然从“不信”到“不得不信”了。

图片

正是因为创作的时间足够长,探索的毅力足够坚定,才会有许鞍华和这些优秀演员们看似高高低低、充满矛盾的故事。

有争议,也是因为许鞍华一直没有放弃求新求变(尽管优点亦是局限)。

许鞍华不仅坦诚地面对她的演员,也坦诚面对自己的朋友乃至偶像。

许鞍华是香港作家黄碧云的书迷,后者也是她很好的朋友。

但是拍《千言万语》的时候,黄碧云写的剧本许鞍华很不喜欢,照样直言不讳:

“那时黄碧云很political(关心政治),她写的那稿有很多口号,而且主要在鼓吹民主,根本连我自己都不太认同。”

那又怎样呢,这并不会影响她们的友谊。真正有厚度的情谊本来就是流变的,许鞍华会变,黄碧云会变,刘德华会变,汤唯也会变。

黄碧云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赞许鞍华拥有美丽的“求索姿势”。

《桃姐》亦是刘德华倾囊相助才促成的经典之作。

当事人谁也没有真的在意过许鞍华那些“刺耳”的话,只有看戏的人一个劲想让许鞍华“口出狂言”。

许鞍华也回怼过:

我为什么要评分,我又不是网友。

图片

那些被许鞍华吐槽过的人也不会破防。

破防的只有那些用一个评分或是几句话就妄图定义一切的观众。

对此,许鞍华的回应也很给力:

如果我写自传,恐怕是在八十岁后,到时候老得电影也拍不动,就不用怕得罪什么人,可以骂得更多了。

只怕到时,破防文学要席卷全网了。

图片

拿自己的奖,让别人破防去吧。


THE END

友情链接模块

本地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