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天堂 美剧天堂

魔改、封禁、泼脏水,内娱不该这样对她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1-21    浏览次数:3

最近,有个讨论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

有网友指出,很多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视作品都存在一个现象——

「女冠男戴,男锅女背」

即,原本正面的女性形象,影视化后变成了男性。

负面的男性形象,则被改成女性角色。

真有这种事?

细究起来会发现,还真有大量例证。

范围广至全球,包括很多我们熟悉的电影、电视剧。

图片

图片

来源:微博@世界莴苣联盟

难道,影视圈存在「女冠男戴,男锅女背」这样的潜规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又为何直到今天才引发关注?

今天,就来挖一挖——

图片

在众多网友的举证下,在评论区越来越多的补充下。

「女冠男戴,男锅女背」之说,论据已经相当详实。

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不乏很多我们熟悉的高分、爆款作品。

「女冠男戴」的例子有——

《金陵十三钗》中贝尔的角色,原型是美国女传教士魏特琳,她的日记也是此片的灵感源头;

《我和我的家乡》中范伟饰演的下乡老师,原型是乡村女教师支月英;

《海洋天堂》里李连杰饰演的父亲,原型是中国第一个孤独症公益组织星星雨的创办者田惠萍。

图片

图片

《底线》中的江歌案部分,江歌妈妈被改成了老公;

《深海》中女孩被母亲遗弃,被男主救下,新闻原型是母亲为救女儿身亡。

图片

相似的还有经典外语片《这个杀手不太冷》,讲述杀手大叔为救小女孩九死一生。

改编自电影《女煞葛洛丽》,后者讲述中年女救下小男孩。

图片

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老爷爷。

原型是一位传奇的老奶奶伊迪斯·梅斯菲尔德。

她年轻时当过英国间谍,在纳粹集中营历经生死,开过孤儿院收养战争孤儿,业余写小说。

84岁高龄时拒绝100万美金赔偿,成为当地知名的钉子户。

图片

「男锅女背」的例子有——

国产剧《最美逆行者》中小女孩扯下护士口罩,使其感染离世,原型是一个患有癫痫的小男孩。

国剧《开端》中爆炸案的凶手锅姨和其丈夫,所参考的现实爆炸案中,凶手是男性。

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猫鼠游戏》原型中父亲花天酒地,冷落母亲,电影中却是母亲出轨。

印度电影《皮胡》讲述妈妈自杀,留下3岁女儿一人在家,真实事件是男子杀妻后自杀,留下孩子。

虽然同样可以找到反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基于苏联卫国战争中的真实事件,5个士兵为抗击德军献出了生命。

原型是男兵,影片中被改为女兵。

但相比之下,很显然「女冠男戴,男锅女背」更为普遍。

这一现象如此不合情理,却一直未引起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

无论观众还是创作者,大部分人眼里,这并不构成问题。

毕竟,改编就意味着要进行包括修改、删减在内的艺术再创作,与现实有出入也正常。

况且影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不拘泥于人物的性别

比如,电影《皮胡》反映父母的失责对孩子的成长所造成的恶果。

《海洋天堂》反映自闭症家庭真实的生活状况。

无论患者家属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一样让人动容。

还有《金陵十三钗》中的约翰·米勒,他冒着危险庇护陌生的中国人,高扬的是宏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关乎人性而非性别。

毫无疑问,比起复刻现实,影视作品本身的叙事逻辑更为重要

《开端》中,将凶手改为为孩子复仇的父母。

使剧情能够自圆其说,也撑开了故事的情感张力,又能连带出性骚扰、网络暴力、失独家庭等更丰富的社会议题。

所以,很多人觉得这种改动无关紧要,基于现实层面的指责没有必要。

图片

但,真的如此吗?

同样不可忽视,电影本身参与建构着现实,会对观众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实践中

丹麦电影《狩猎》,讲述男主被小女孩诬陷性犯罪后,生活被逼入绝境。

很多观众深受触动,日后面对类似问题时或许会保留更多立场,对人性之恶多一些想象。

图片

理解人性的复杂本没有错,但也不可轻视背后的认知影响。

实际上,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具有典型性。

现实中最接近的真实案例,是小男孩诬陷女老师性骚扰

女老师因此被判47年有期徒刑,入狱五年后判决才被法院推翻。

电影抹去了原有的性别问题,简化为莫须有的道德指控对个体的毁灭性伤害,又无形中让一个清白无辜的男性形象深入人心。

图片

殊不知现实中,男性性犯罪概率远远高于女性。

性犯罪本身也很难取证、难定罪。

据调查,2008年欧洲的性侵案件最后的定罪率仅仅在16%-17% 。

在这种状况下,对性犯罪指控的中立和怀疑态度,也难免会让女性的求救声更加微弱,让男性加害者的定罪难上加难。

图片

还有,之前引发巨大争议的抗疫剧《最美逆行者》。

剧中,抗疫志愿者报名时,只有男性站出来。

领导发问,「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个呀?」

图片

被点到名的女性,以家事为由拒绝了。

有其他女性主动请缨,还被女同事劝阻「你凑什么热闹啊!」

而这名女性报名的原因是,别人都结婚了家里有人等着,而她是离异的。

图片

还有,医院里救助患者的一幕,一名女医生正欲上前帮忙,男医生表示「你一女同志,在旁边配合就好了。」

图片

这些情节会给观众造成这样的误解——

抗疫团队的一线主要都是男性,女性只有单身、离异才会加入,而且女性普遍缺乏专业性,只能打打下手。

但实际上,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完全相反的情况,抗疫一线中,三分之二都是女性。

图片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反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性转改编,意图不难猜测。

女兵们的外貌、身材,被打造成视觉奇观,迎合凝视。

图片

而「女冠男戴,男锅女背」的例子,则几乎没有官方回应过。

我们只能从已有信息中推测一二。

其中有演员的原因。

《海洋天堂》作为一部缺乏资金的小成本电影。

一线演员李连杰的零片酬参演直接影响了这一角色的塑造。

图片

《金陵十三钗》中美国人约翰·米勒的形象塑造,也是基于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影坛的影响力。

图片

来源:四川新闻网

《瞬息全宇宙》能聚焦于女性觉醒,诠释真实的中年女性形象,也完全「得益于」成龙没有档期。

图片

也有创作者个人的原因。

《这个杀手不太冷》改编自1980年上映的《女煞葛洛莉》。

后者讲述黑帮大嫂葛洛莉,为保护一名6岁大的小男孩赴汤蹈火的故事。

导演吕克·贝松对这一故事的重新创作,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创作这部剧本时,人到中年的他有一个17岁的女友。

图片

《猫鼠游戏》中将父亲的出轨改为母亲。

从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自传性电影 《造梦之家》中同样可看出自身经历的影响。

图片

此外,更多影视改编的作品,并不是取材于单一的故事原型,而是融合了多个现实事件。

《胡皮》其实结合了不止一起幼童悲剧事件。

《狩猎》的导演表示,电影是他受到心理学的「错误记忆」概念的启发,参考了多起因儿童证词导致无辜人入狱的案件。

背后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很难去考证性别设定的具体原因。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大部分创作者并不是有意矮化女性、拔高男性。

而真正触目惊心的也正是这一点。

无论糅合了多少现实原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正面的形象留给男性。

并默认,这是不需要理由的。

这恰恰是集体潜意识中的男本位思想所决定的。

有一个现实例子,今年过年期间,小男孩放鞭炮将井盖炸碎,致使一死一伤。

当地拍摄了安全宣传教育片,但片中,却是小女孩放炮。

这自然无法用艺术加工来解释。

图片

这时不难看出,性别调转现象背后依然是隐形的权力结构的彰显

正如早期好莱坞电影创造的一大批白人男性神话,所造成的女性和有色人种的失语。

男权观念渗透在各个方面,造成了各方面的性别失衡。

戏外,是男性导演、演员在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观众也被培养了男性主导叙事的审美习惯。

戏内,留给女性演员的角色少而扁平,造成中年女演员无戏可演的问题。

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共同影响着剧本对角色性别的设定。

图片

《德菲因与卡罗尔:反叛缪斯》

性别只是表面,更为重要的是性别背后的话语权。

「女冠男戴,男锅女背」的日积月累,只会加重社会的厌女情绪,让女性的处境陷入恶性循环,失去自我表达的空间。

复旦社会学家沈奕斐就提到过,自己创作的小说《人人都爱我丈夫》曾被拍成电视剧,但被改得面目全非。

「我写的是婚姻外市场对婚姻内部的挤压,有很多细节是女权的。我没有参加电视剧制作,后来看了第一集我就受不了,编剧完全不能理解你要的东西,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图片

来源:新闻晨报

图片

电视剧《完美丈夫》

归根结底,影视改编中的「女冠男戴,男锅女背」只是行业性别失衡的一个环节和侧面。

图片

虽然这样的事实令人悲哀、无奈。

但能被发现,引起广泛讨论,本身也已经是一种进步。

今年国内影视环境中,有不少涉及性别不公的舆论声。

《满江红》被指「辱女」,《流浪地球2》被说女性角色太少,《深海》的母亲原型被改引发质疑。

不论这些质疑声是否正确,至少说明女性形象、女性视角被广泛重视,女性观众也获得了主体性。

《流浪地球2》的男女消费者比例为45.8%:54.2%,更是打破了对女性观众的刻板定位,证实了女性批判视角的不可小觑。

图片

近年来各国影视都在试图打破固有的权力结构,凸显女性观念。

2016年的电影《隐藏人物》,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立足女性视角,颠覆男性叙事传统下的历史认知。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一直以来都被默认为都是男性航天员。

而这部电影挖掘出了真实的历史内幕,聚焦于三位一直被忽视的女性功臣。

图片

最近两年,女性创作者和女性题材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备受关注。

全方位彰显女性力量的《瞬息全宇宙》以11项提名领跑奥斯卡。

内娱也早已刮起「大女主」「女性群像」风。

图片

回到现实中,性别话题的热度也居高不下。

对男童进女厕的争议,对杰出女性尊称为「先生」的质疑,一波波讨论声还未平息。

这种变化下,才有了对「女冠男戴,男锅女背」的拷问和不满。

在女性主义思潮涌动的当下,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固有认知想象与既定规范已势在必行。

或许,是时候,把女性的桂冠物归原主了。

图片

全文完。


THE END

友情链接模块

本地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