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天堂 美剧天堂

国产片顶级阵容,今天再也不会有了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1-18    浏览次数:2

今年的万圣节,似乎空前热闹。

上海街头,人人都是发疯艺术大师。

前有「这英」百分百还原,妆造台词精准拿捏:

「最烦装B的人」

图片

后有人cos上证指数。

手攥韭菜,直戳股民心态,上演大破防事件。

图片

毫不意外地,这场狂欢被不少人指控为「崇洋媚外」

他们认为年轻人不该过洋节。

图片

这种说法,也受到了不少回怼:难得图一乐,至于上纲上线吗。

还有人提到,连除夕都不放假了,还怎么过传统节日。

图片

「西化」,本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万圣节狂欢,与除夕放假安排,也本是两件事。

但,将三者结合,构成了有趣的社会问题。

鱼叔由此想到了谢晋导演的一部老片子。

说的也是一群年轻人被迫在异乡过着「西化」生活的故事。

尽管过去34年,其中给出的思考至今适用——

《最后的贵族》

图片

图片

本片的筹备,在当时,是轰动电影圈的一件大事。

首先,这是内地第一名导谢晋的变法之作

指导本片前十年间,谢晋先后拍出了《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经典。

图片

但,外界对他的指摘,从未停止过。

一场有关「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的论战,将他拖入自证的困境。

当时有人批评他的电影,是好莱坞文化殖民下的产物,带有俗电影的印记。

图片

与此同时,陈凯歌、张艺谋等新一代导演在国际上的频频获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有所刺激。

谢晋的电影虽然在国内家喻户晓,票房大卖,但始终未有机会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于是,他在拍完《芙蓉镇》之后打算实现一次大踏步的变法,拍摄一部走向世界的电影。

「拍好了,就是宇宙性的」

其次,这部电影在文本上有着绝对的信心

本片改编自白先勇的短篇小说《谪仙记》,选自《纽约客》。

两岸文艺领袖的联袂,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电影尚未开拍,白先勇便信心十足地告示:

对标的是美国的《乱世佳人》,而且要超过它

谢晋与白先勇

其三,电影也有着打造超强阵容的野心

关于女主角,谢晋心中早有不二人选——林青霞

后者也透露出强烈的合作意愿,双方多次在香港、美国等地偷偷会面洽谈。

当时,台湾当局仍限制台湾艺人前往内地拍戏。

为了能让林青霞出演,谢晋甚至考虑删减上海的内景戏,把故事都移至美国。

可惜的是,林青霞秘密前往内地时,意外被机场安检员认出。

隔日,这则消息就登上了各家报刊的头条。

碍于台湾地区的压力,林青霞不得不辞演。

两岸电影巨星的合作流产,成为了一大遗憾。

尽管如此,本片阵容依旧强大。

救场出演女主的,是彼时内地的当家青衣,潘虹

她凭借《苦恼人的笑》成名,又在80年代接连主演了《杜十娘》《人到中年》《末代皇后》等电影,在当时已经名声大噪。

潘虹《女人TAXI女人》

男主则是后来的演艺大咖,濮存昕

不过,当时他在电影圈刚出道,主要身份还是话剧演员。

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电影男主。

后来,接连与谢晋合作了《清凉寺的钟声》《三言二拍》等作,逐渐成为影视明星。

图片

除此之外,李安摩根·弗里曼等日后的大明星,均有客串。

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印证着谢晋的决心——走向世界。

图片

正如片名,影片聚焦于一批贵族的故事。

1947年的上海,一间气派的府邸内。

国民政府外交官之女李彤(潘虹饰),在众星捧月中庆祝20岁生日。

受父亲的影响,她许愿进入联合国工作。

图片

很快,父母为她规划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赴美留学

与她同行的,还有来自另外三个家族的千金。

姐妹四人,一同登上了离乡的渡轮,来到了陌生的纽约。

图片

初到纽约,李彤展现出了超群的适应能力。

学习上,她的英文法文都极为流利。

校园内,她出众的美貌与气质,吸引来大批追求者。

然而,突如其来的讣告,改变了李彤的人生。

她的父母遭遇了「太平轮海难」,双双殒命

沉重的打击,令她当场昏了过去。

之后,李彤变得沉默寡言。

并在一个深秋夜里突然退学,远走他乡,与姐妹们断了联系。

图片

此后,李彤就像一阵风,总会突然出现,又一连消失好几年。

每一次亮相,都让诸位老友大惊失色。

她不再是那个优雅的大家闺秀,多了几分洋气。

颜色鲜艳的发巾,夸张的墨镜耳饰,性感的比基尼。

她坐在白人男伴的敞篷跑车上,张扬地挥舞胳膊。

图片

她的生活,也肉眼可见地「堕落」了。

痴迷赌博,赛马、玩扑克,每次都把钱输得精光。

严重酗酒,钟爱一款「曼哈顿」烈酒,一杯接着一杯。

私生活放荡,换男友如同衣服。

甚至,成了远近有名的交际花

流连于各式各样的欢场,还当了已婚男人的情妇。

图片

有时看看报纸,也能瞧见她酒后闹事被捕的丑闻。

老朋友只好匆匆赶来,将她保释。

只是,随后又一切照旧。

图片

图片

影片中有一段小插曲,有着极深的寓意。

四姐妹出国当天,不约而同地穿上了一袭红旗袍。

李彤笑咧咧地说她们是「四强」——二战结束后的中美英俄。

她的旗袍红得最艳,便称自己是中国。

这句玩笑话,暗含着本作勾勒宏大时代背景的野心。

一名女子的人生,是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相连的

在李彤身上,白先勇投射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身为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之子,他有着与之相似的经历。

同样家道中落,同样成为流亡者。

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洗礼后,故乡似乎只存在于想象中。

遗民泪尽胡尘里,这样的感伤萦绕整个故事

「你很想去挽回一些无可挽回的,不由产生一种怜悯之心」

图片

而在电影中,谢晋也用种种细节呈现了东与西、旧与新的对比。

最明显的,是服装

李彤的朋友们是保守的,即使来到纽约多年,仍身着标志性的旗袍。

置身于繁华的异乡都市,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身份归属。

其次,是饮食

中国心的下面,生长着中国胃。

唐人街的中餐馆,是姐妹们每个月必去的地方。

图片

最特别的,是思维方式与行为

李彤的朋友们在美国生活多年,依然保持着东方人的内敛含蓄。

当他们看到李彤那一袭与众人格格不入的洋装,高调轻佻的举止,无不惊诧不已。

「李彤的样子真吓人」

图片

其实,与其说李彤在反叛自己的根儿,不如说她是在逃避眼下的迷茫。

她出身名门,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曾是满清贵族。

如果早些年出生,也得是个格格。

在她远赴美国之前,母亲郑重地将传家的宝石转交。

语重心长的话语,劝诫着她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与体面。

「我不会嫁个洋女婿的」

后来,造化弄人,对根儿的传承断了。

随着双亲亡故,她也失去了最后的情感归宿。

曾经,她以家国事业为己任,立志想进联合国工作。

现在,她遵从及时行乐的信条,在酒精、纵欲中虚度人生。

不时语出惊人,令身旁的朋友大惊失色。

「我交的男朋友倒可以组成一个联合国了」

图片

但,本片并没有把李彤的人生当作堕落的反面教材大加批判。

进而提出了追问:何为真正的根儿?

在异乡的岁月,有的人随遇而安。

在李彤失踪的日子里,前男友陈寅(濮存昕饰)逐渐放下了对旧情人的念想。

到了适婚的年纪,转而和李彤的好友结婚。

婚礼是西式的,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了初代移民。

有的人,则在等待中踏上更艰难的路。

雷芷苓,是四姐妹中家境最普通的,也从不引人注目。

她痴恋着过去,期盼着留在大陆的爱人来日相聚。

但同时,她又是最踏实坚定的。

早在学生时代,就进入餐馆勤工俭学。

毕业后坚持科研道路,把全部青春和精力花在事业上。

从半工半读的学生,到知名大学教授,她成为了超前的事业女性。

但与此同时,她依旧在等待着旧人的音讯。

不仅是李彤,其他人的身上其实也有几分悲剧色彩。

她们并非自愿想要断了根,而是故土不能回,被迫成了异乡人。

在美国,她们似乎也在努力过着当下的生活。

然而,就算外在多么的「西化」,内心却依然是空洞的。

一次席间,李彤起身跳了一支恰恰舞。

激烈狂乱的拍子,仿佛与她天然适配。

她仰起头、垂着眼,奔放自如的舞步,令所有舞伴都显得笨拙。

看似畅快的舞动,实则是一场痛苦的、不由自主的挣脱。

「好像一条受魔笛制住了的眼镜蛇,不由己在痛苦的舞动着。」

最后一次在众人面前露面时,李彤疲惫而悲凉。

她摘下了祖传的宝石,赠送给了陈寅的女儿。

象征执念与归属的根儿,不过是无法触摸的群体印记。

恰如鲁迅在《故乡》中写道:

「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图片

她离开了美国,循着儿时跟随父亲走过的足迹,前往欧洲列国旅行。

兜兜转转,又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威尼斯。

在那无家的潮水的召唤下,投水而亡。

君可知,弃民之爱深几许。

图片

图片

正如前面说的,本片是谢晋的变法之作。

其关键在于,从主流道德伦理,转向自在状态下的个体生命经验。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社会使命感上升到人类使命感

因此,白先勇的《谪仙记》,与他一拍即合。

「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

图片

然而,写作与拍电影不同。

前者利用文字提供想象,后者则不得不提供可视化的影像。

《最后的贵族》的成效,其实不尽如人意。

乃至在多年后的一场放映会上,白先生婉转地指出:

「不认为这部电影拍出了他小说中的感觉」

34年后回看本片,的确有很多别扭之处。

故事中的男女们,从小养尊处优。

在40年代,她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远赴美国攻读名校,平日的生活也都是缤纷的派对、百老汇看戏、泡酒吧、周游世界。

这样的生活,距离八十年代的内地太过遥远。

据说,谢晋当年在筹备前期,还特地在纽约点了一杯曼哈顿酒。

但仅仅如此,仍然很难吃准中西文化的差异。

反映在技法层面,最直观的是镜头的露怯。

片中不少段落,都明显有着借鉴西方电影的痕迹。

比如,生日宴会上,李彤父女二人的舞蹈。

预示着家庭的分离,也隐喻着贵族的退场

无论是动作、构图还是立意,似乎都与1963年意大利的经典电影《豹》雷同。

鱼叔并非要苛求谢晋导演。

只是,对比同期的港台作品,就足见其滞后性。

《最后的贵族》上映于1989年。

同年,侯孝贤拍出了《悲情城市》。

以二·二八事件为背景,通过一家四兄弟的遭遇,道尽了困扰台湾人民百余年的身份认同困局。

后一年,《阿飞正传》将时代隐介藏形于无脚鸟。

以更加诗意、风格化的表达,来阐明香港人的身份迷茫。

图片

经历特殊时期的动荡、轰轰烈烈的改开,摆在谢晋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与他擦身而过的,是新浪潮的汹涌澎湃,是电影语言变革最飞速的二十年。

落后的电影工业和叙事手段,大大局限了创作的手脚。

就谢晋本人的创作生涯来看,这次变法算不上成功。

但尽管如此,《最后的贵族》依然是一次值得称赞的大胆探索。

在80年代末,他以一种海外侨民的特别视角,书写中国人的身份思辨。

在当时的内地电影,可谓超前、另类。

同时,谢晋也在为内地电影人,摸清了现代电影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再现宏大的历史事件,到刻画大事件中的个人,再到捕捉人本身的状态

恰如全景到特写,不断聚焦。

图片

这种思辨,恰恰也是今天最为稀缺而可贵的。

它所提倡的,是对个体困境的真切关怀。

而非简单地划分立场,陷入两极化的争吵与审判。

此次可笑的「西化」指责,便是一个缩影。

指责年轻人们丢掉了传统,崇洋媚外。

但实际上,只要稍加关注,便能看到这场盛大的万圣节狂欢,并非单纯地照搬西方文化。

而是实现了「洋节中办」。

只是在形式上借了西方节日的外壳,内在的文化表达几乎都是扎根于本土语境。

图片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

所有灿烂的文明里,和而不同始终是最迷人的章句。

正如《最后的贵族》结尾,李彤在威尼斯对自己的归属有了一次开释。

「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那么,世界上的人类文明,又何必有太多的敌我之界。

图片

全文完。


THE END

友情链接模块

本地记录
*
*